文 | 静进医生
他们有语言能力吗?
众所周知,孤独症孩子并不都是语言缺陷者。我们姑且把他们定位于高功能孤独症吧,因为临床上大多有此定位偏好。具有语言思维特点的孩子,通常较早表现出言语能力,并且痴迷数字符号,或是识字认字。在以后的兴趣上,可能偏向记忆地铁时刻表、记历史事件、翻阅挂历、背诵年月日、观看天气预报、順背城市名称、看电视记体育赛事数据等等。有趣的是,他们不大会图像思考,或对图像资料不感兴趣。
他们面临的问题是,随着年龄增长,如何将具备的语言能力提升至具有沟通、理解和泛化水平上。否则,他们的语言认知,往往停留在字面或是语言表层上,不谙词汇或是语句的深层含义。
他们可能识字和掌握一定阅读能力,但理解阅读资料的内涵和意思困难,将词汇作为符号来机械记忆。该类型幼儿园大班至小学的孩子,多半只能记住阅读内容的具体名词、事物,比如人名、具体动物、居住城市、参加的活动(如拍球)等。能够读书,但缺乏理解力。
可以这样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:自下而上。即从具体慢慢上升到抽象,且相当吃力。
例如
他们看到大量形状颜色各异的水杯,才能够在脑海里建立起“水杯”的概念。而普通孩子则是自上而下认识事物,就是从抽象到具体,一开始就理解水杯是个泛指名词,看到任何饮水器皿,脑海就自动蹦出“水杯”概念。
说白了,看客观事物,孤独症孩子先细节,后整体;普通孩子先整体,后细节。
言语型思维特点孤独症孩子,即使妈妈说过无数次“过斑马线要等绿灯”,他们脑海里还是难以建立抽象的交通安全概念。他只知道家门口马路对面的那盏绿灯亮了,才是过斑马线的信号,其它地方的则不是,或压根与他无关。因此,该类型儿童尽管有语言能力,但他必须经历无数次不同场合的斑马线规则和要求,才能够建立起“红灯停、绿灯过”的意识。再如,父母教这个类型的孩子:“见到老师要打招呼,这是对老师的尊重”,他们通常很难一下子理解“打招呼、尊重”之类抽象概念。依此类推,其他方面也是如此。
人的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,各司其职。一般来讲,左脑半球主司语言功能,它的损害往往导致语言功能丧失。右脑半球在图形认知、人脸识别方面具有优势,右脑损害容易导致面孔识认困难和图解困难。
关于孤独症的大脑半球,有无优劣之分,目前还没有确切结论。但涉及社会认知功能,脑科学普遍认为:孤独症右脑半球与认知社会关系、人面孔辨别能力相关的区域损害相关,如右脑眶额叶、梭状回等。无语言的孤独症,则多被认为与其左脑半球与语言功能相关区域损害相关,如布洛卡区、威尔尼克区等。他们的神经损害颇似典型的阅读障碍者,语音辨别困难。
这样看来,我们不妨粗略推测,图像思维与言语型思维的孤独症,是否分别是左和右脑功能损害导致的结果呢?这还得靠脑科学进一步探索证明。
举个旁证,天宝属于图像思维型孤独症。她的视觉信息处理能力超强,而且暗视力超好,夜间驾车不开灯,也能看到路面。神经影像学探查发现,天宝的视神经纤维非常粗大,是对照者的数倍。但她的支配口语的神经纤维则比对照者纤细而紊乱。她自诩自己也符合言语思维模式者,属于图像与言语混合类型。经过多年训练,她具备了良好的口才。
大脑同样遵循“用进废退”规律。孤独症孩子的脑神经网络及其功能不同于普通孩子。根据他们的行为表型,如上述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,建立针对性的刺激训练,就有可能打通“退化”的神经网络。根据孤独症孩子自下而上的特点开展训练,总会慢慢促进和提升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。言语型思维模式的孤独症,需要在大脑记忆库里储存大量的关联信息,才能够实现归类和抽象化。这些信息主要来源于非常具体的生活、康复训练的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