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| 静进医生
儿童如何意识自己
儿童“自我意识”说白了,就是明白自己“我是谁?”,它是一种对自我的关注。这看似简单,实则是个有趣的科学问题。它利于了解孤独症孩子的内心世界,如孤独症孩子能够明白自己是谁吗,他们为何缺乏自我意识,他们的社会认知损害,是否与缺乏自我意识有关?
这得从正常儿童说起,婴儿是什么时候开始知道自己的存在的。1979年,儿童心理学家Lewis做过一项实验,他在不同月龄婴儿鼻头涂个红点,让他们坐在妈妈腿上面对着一面镜子,如果婴儿认出镜子里是自己,就会伸手摸自己鼻子上的红点。结果发现,1岁婴儿会凝视镜子里的自己,但还不会伸手触摸自己鼻子。到了15月龄,孩子才懂得触摸自己的鼻子,到了18月龄,几乎八成孩子能够认出镜子里的自己而去摸鼻子。说明,孩子到一岁半就有了行为上的“自我意识”。
这个月龄的孤独症孩子会有自我意识吗?我没试过,建议父母不妨试试看,权当了解孩子是否异常的一个小测试。也可参照以下标准,看看自己宝宝是否达标。
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,
更早就显现如下里程碑式迹象:
☑ 0-2月:对母亲声音或触摸微笑
☑ 3-5月:自发地微笑
☑ 3-5月:手、身伸向熟悉的人
☑ 9-11月:与妈妈玩拍手和躲猫咪
☑ 9-11月:与母亲产生分离焦虑,母亲离开会哭闹
☑ 20-23月:观看其他孩子玩,但不一定参与进去
☑ 28-31月:意识到男女有差别
☑ 32-35月:能够识别、说出自己的性别
☑ 32-35月:能够离开妈妈,尽管不乐意
上述里程碑就是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标志。其实,婴儿从出生就开始显现模糊的自我意识,他们总会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,他知道吸吮的是自己的手,还是奶嘴,或是母乳。
真正意义的自我意识,是与母亲分开,知道自己能够呆一阵子,妈妈很快会来接他,这是自我控制的开始。到了1岁半,大多孩子会说“不!”,意识到自己要什么,不要什么。记住,2岁时,“我不!”是他们最喜欢说的单词,孤独症则不会,或极少说。
也是2岁起,孩子开始明白好与坏、对与错、要与不要的意思,接着会出现羞愧、捂脸、委屈、炫耀等更加复杂的自我意识行为。他们会把父母的要求当做标杆,做不到时会显出焦虑,例如打翻了水杯,他会忐忑不安地看母亲脸色。2岁时,只要母亲不在,他会拿起宠物食品塞嘴里。到了2岁半,他就会控制自己不能吃狗食,知道这样做会惹妈妈生气。
好了,之所以啰嗦幼儿期的这些行为,是想告诉父母们,如担心孩子的社会认知发展出了问题,就拿这些行为范式去对照一下。当然,孩子做不到也不能断定有问题,如不放心,最好找医生去看看。
到了5、6岁,自我意识会以害羞、尴尬、噘嘴、吃醋、恶作剧等方式表现出来,逐渐出现自豪感和自卑感。从此,无论在生活,还是学习上,遭受挫败多的孩子,则容易产生自卑感,导致害羞、内向、逃避、期望“失败”等,这都是扭曲的“自我意识”在作祟。
因此,父母正面引导,恰当鼓励,以身示范,则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,提升他们的探究行为和动机,他们会变得乐意尝试新事物,也经受得起失败。
到了青春期,自我意识会飞速增强,孩子们总觉得旁人在看他的一举一动,想象自己是在舞台上给众人看,于是经常表现害羞、表情不自然、动作别扭僵硬、害怕当众发言、偷窥异性举动等。所以,一回家便一头扎进自己房间,懒得搭理父母,更烦父母踏入他们的领地;他会在房间里偷摸地模仿偶像的举止动作,会扮演理想的“自我”,会装扮“酷”造型,这些尝试均属正常。自我意识过强的孩子,容易显得过分害羞或内向,最终养成孤僻的性格。